来源:中国中小学教育网  作者:秦春华

  近年来,许多人出于对国内教育的失望,把目光投向外部,非常推崇国外特别是美国的教育,经常建议用美国的教育模式取代现行的教育模式。这本来无可厚非。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值得他人学习借鉴的地方。自二战以来,美国的教育成功取代欧洲,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学生,自有其非比寻常之处。但我认为,推崇应当建立在真实了解的基础上,借鉴必须依赖于本国具体国情。否则,单纯盲目的移植必然会导致南桔北枳,而且会丧失宝贵的时间和信心。在我看来,我们对于美国教育还存在诸多误读之处。我不是研究美国教育问题的专家,错误之处还望有识者批评指正。

  第一种常见的误读是,美国的学生不太用功读书,而我们的学生都是书呆子。

  据说,有些人去美国的中学转了一圈,得出结论说,美国的教育是快乐教育,学生不做作业,课业负担很轻。而我们的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每天睡眠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降。因此,中国的中小学应当尽可能地减少学习时间,难度应当尽可能低,课本应当尽可能薄。

  尽管我不懂基础教育,但我却接受过基础教育,我总觉得这个结论违背了基本的常识。我们每个人很小的时候都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没有人能轻轻松松成功。世界上怎么可能有付出很少却收获很多的事情呢?天上怎么可能白白掉馅饼呢?这不符合常理。

  后来经过实地考察,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美国的学校分为私立和公立两种。在最好的私立学校,学生学习的辛苦程度一点也不比中国学生轻,他们每天也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学校里的竞争一样很激烈。但是质量比较差的公立学校就完全不同。那里的学生是比较轻松的,竞争压力也不大。看来,有些人考察的可能只是美国的公立学校,就匆忙得出了片面的结论。

  但我想,总不能让中国最好的中学去和美国比较差的中学去比较吧?我们还是应该和他们最好的中学竞争。此外,美国小学的课本并不薄。他们的文学、历史课本都很厚,有些也很难,但学生打下了非常坚实的人文基础。顺便说一句,所谓“快乐教育”,我很怀疑这是美国人故意放的烟雾弹,麻痹你们,让你们的孩子都不学习,他却在那儿拼命学,这样他当然就能永葆竞争优势了。但愿我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最近日本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安倍晋三提出本届政府最大的课题是重建日本教育,要求中止已进行十年的“快乐教育”,给日本小孩增压,增强他们在未来的全球竞争力,特别是和中韩学生的竞争。这未必不是看问题的一个角度。

  第二种误读是,美国大学招生不看重学生成绩,看重的是综合素质。

  有人为了证明这一点,举出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拒绝多位SAT、ACT成绩满分的申请者的例子,当然其中包括了许多中国学生。也有人举出耶鲁大学招收的中国学生成绩并不高的例子,以此说明美国大学对成绩是多么的不重视。

  在我看来,“美国大学招生不看重学生成绩,看重的是综合素质”这句话的后半句是对的,但前半句是错的。事实上,美国大学招生时非常看重成绩,只不过他们看重的是学生在中学平时的多次学习成绩,而不是SAT、ACT一次的成绩而已。以美国最好的私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最好的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他们录取时最重视的是申请者在中学的GPA以及AP课程的成绩,SAT、ACT的成绩只是作为其中的一项指标参考而已。这是因为,美国大学招生实行的是申请制。他们并没有一个和中国的高考制度相类似的全国性考试,也不会依据这一考试的成绩去录取学生。

  从历史上看,SAT和ACT是有人(而且是私人机构)先组织了一个考试,慢慢地各个大学开始认可这个成绩,逐步推广开的。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期,SAT和ACT几乎是无人问津的,它和中国的高考制度完全不同。中国实行的是全国高考下的统一录取制度。从形式上看,它特别像中国古代的科举——老百姓也是这么看待的——所以高考成绩在中国高校招生中才会成为唯一的录取依据。

  第三种误读是美国的教育很公平。

  有人认为,美国的大学招生不分种族、民族、肤色,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获得高额奖学金完成学业,体现了公平和正义。这完全是不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得出的片面认识。应当说,经过一百多年的抗争,美国的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赢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忘了,美国社会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也是一个视不平等为当然的社会。在教育领域尤其如此。美国人认为,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当由那些社会地位高,家庭经济好的学生获得,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能够支付得起高昂学费,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先天禀赋条件比较好,受教育程度高,毕业后有父母和家族的关照,也更容易在社会上取得成功,既说明了教育的质量,也可以更好地回馈母校。

  但是,这种家庭出生的孩子普遍都有一个毛病:缺乏欲望——因为他(她)已经什么都有了。为了让他们有足够的动力迎接挑战,必须有另外一些家境贫寒的人来刺激他们。出于这个目的,私立大学在有限的招生计划中拿出一部分招生名额,并提供奖学金,为家境贫寒但非常优秀的学生提供财务资助。这些学生的智商很高,普遍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希望出人头地的决心,他们会非常珍惜上帝赐给他们的机会,将来也有机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存在会激起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挑战欲望,迫使他们也加入到奋发向上的行列里来。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在一条鲶鱼的刺激下,其他沙丁鱼加速游动,保持活力。一般说来,家庭经济好的学生心胸比较宽广,视野比较宽阔,但失之安逸;家庭经济差的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容易急功近利,但吃苦精神比较强。这两类学生都能从对方身上学到自己所缺乏的东西。这才是美国大学特别强调生源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生源多样性固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砥砺,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从根本上说,生源多样性是为富裕阶层的教育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教育制度。自然,这样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人,在价值观上也就符合美国有钱人的利益了。所以美国多位总统不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世界上推行霸权主义自有其教育制度上的缘由。

  当然,这是美国私立大学的做法。对于公立大学来说,它考虑的主要是公平问题,也就是解决让所有人有接受教育机会的问题。教育质量的问题就退居次要地位了。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顶尖的一流大学主要是私立而不是公立的原因。从这个角度出发,你可以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耶鲁大学在中国招收的学生成绩不一定最高的原因。因为耶鲁大学已经招收了美国本土成绩最好的学生。它到中国来选的十个人也好,八个人也好,一定是美国学生最缺乏的那一类人。换句话说,一定是最有特点的,最符合美国人需要的人。成绩自然不需要最好的——它何必要不远万里来遥远的中国去寻找成绩最好的学生呢?美国本土就有——当然也不能低于耶鲁的入学要求。

  中国的教育问题是世界上最复杂、最棘手的问题。首先,它面临的受教育群体太庞大,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像中国这样面临巨大的受教育人口压力——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就超过了欧洲某些国家人口的总和。

  其次,中国的教育体制在“文革”阶段基本上被摧毁了。所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其他社会领域要么在改革,要么在开放,但教育领域面临问题的却是重建(司法领域面临也是类似问题)。当其他社会领域已经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得差不多的时候,教育的重建任务才基本完成(当然也在边重建边改革)。这时候再去改革,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民众现在对教育的意见很大,这并不奇怪。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陈志武:教育不转型,国家只能卖苦力
·下一篇文章:《特别狠心特别爱》读后感(涟漪文)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tasiwei.com/news/guancha/14714102147BHD4K810HJKIC29HIEA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