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力教育中心 作者:佚名
读书要不要从学前就抓起?孩子在幼阶段是以学为主还是以玩为主? 关于这个问题,社会各界已经有过很多讨论,还是让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玩大的孩子更聪明 20 世纪 70 年代,德国逐步从传统的游戏型幼儿园转变为学术型的幼儿园。 其间,德国政府资助了一个大规模的研究,比较了 50 个整天带孩子玩游戏的幼儿园和 50 个带着孩子上课学习的幼儿园,看看他们的毕业生之后几年的发展情况。 研究者们发现,尽管刚开始那些整天上课学习的孩子显得更聪明,但是到了小学四年级之后,这个情况就翻盘了。 学大的孩子,心理发育上可测量的各方面指标,都不如那些玩大的孩子,而在阅读、数学以及与人交往能力和情绪调整能力方面,这个差异尤其突出。 正是这项研究扭转了德国幼儿园的改造趋势,他们重新让孩子们的幼儿园充满了游戏。 玩大的孩子更懂得人际交往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 研究者把一些贫困儿童放进了纯玩、半学半玩、纯学习的三种幼儿园,并且每两周对这些孩子进行一次家访,家访重点和这些孩子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一样。 这项研究最初的结果和其他的研究相似,即那些幼儿园时期就受到学术上直接指导的儿童在初期是有所获益的,但是这些优势很快就消失了。 但是呢,这项研究的亮点就在于,它不止于此。 研究者发现,这些孩子长到 15 岁以及 23 岁时,学业方面成绩差别并不大,但是在与人交往和情感特征方面,却显示出了很大差异。 15 岁时,那些在纯学的幼儿园毕业的儿童,「不良行为」平均是其他两组的两倍。 23 岁时,在幼儿园学大的人和其它两组相比: 学大和玩大的差别在哪? 怎么解释这种幼儿园类型对人的长期影响呢? 1. 行为模式的差别 有一种可能性是,最初的学校经验为后来的行为设定了一种模式。 玩大的孩子,在课堂上学习计划自己的活动、与他人玩游戏,在和玩伴进行协商的过程中,能够发展出责任感和「与人为善」的亲社会行为模式,这使得他们很好地适应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而那些在强调学习成绩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发展出以「成就」和「未来」为目标的行为模式,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更容易与他人产生摩擦,甚至刻意地损人利己。 2. 教养方式的差别 研究者还怀疑,两周一次的家访在这项研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家访过程中,家长的育儿理念受到不同方向的引导。 那些在教室专注于游戏、和同伴处好关系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有可能发展出继续强化这些价值和技能的教养方式。 而那些学大的孩子的父母,可能在教养方式上更注重孩子的个人成就,培养出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而这在现实世界行不通。 孩子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关于网上对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想法,有人认为,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 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反而「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这些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另一个现象:从娃娃开始抓读书、搞学术,这种优势不仅不能持续,反而会致使孩子由于缺少早期社会化行为或者自主学习经验,形成比较狭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且除了学校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上小学之前,就让孩子自然玩耍,在玩耍中学会社会规则吧。 编者注:学习力教育中心于2010年开展了“玩中学”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和游戏当中,实验表明,通过在玩中学,可以极大地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值得父母们学习实践。
·上一篇文章:初中中等生如何实现逆袭
·下一篇文章:余建祥:未来每个国民最重要的两个核心素养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tasiwei.com/news/xiandai/18711114414CJG87D0A9JC733JF656E.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
余建祥 | |
余建祥 | |
佚名 | |
余建祥 | |
余建祥 | |
余建祥 | |
肖煜 | |
佚名 | |
余建祥 | |